2025Q1-阶段性思考碎碎念
周六清晨,7:10的闹钟如常唤醒了沉睡的意识。手指刚触碰到衣角,才恍然记起今日无需赶赴工作的匆忙。日光渐长,我才拖着慵懒的步伐去了那家光顾无数次的小店,一碗朴实的海带豆腐面,平淡却暖胃。午后,携着爱人漫步湖滨银泰,指间试探着象征永恒的圆环,又沿着西湖岸边闲走,看松鼠在指尖轻啄食物的小心翼翼,品一杯余香袅袅的咖啡,时光在这细碎的幸福中缓缓流淌。明日与刀哥、罗佬的聚会,想来是与刀哥在杭州的最后一次把酒言欢,心头漾起些许不舍。
久未提笔,此刻窗外雨声初歇,花香随着微风悄然潜入室内,便一时兴起,指尖敲击键盘的节奏伴随着思绪的流动。借此机会梳理年来的所思所感,也作为明日畅谈的话题铺垫。这一刻,万籁俱寂,唯有风过窗棂的轻响与心头涌动的文字相伴,倒也恬静自在。
年初组织的重构让我步入全新的项目领域,开始探索对话系统这片未知的天地。而五月婚礼的筹备,又让生活填满了琐碎却美好的期待。在此起彼伏的忙碌中,我发现自己有意无意地减少了书写的频率,或许是因为生活的变化需要沉淀,亦或是思绪尚未整理成形,待到心湖平静,定当笔墨重现。
我所热爱的生活
一直以为杭州最美的时候分别在冬春之交和秋冬之交。过去的三四月万紫千红,花红柳绿,实在让人留恋。开年在元宵节的时候去了西溪湿地赏了花灯,去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沿湖散步,清明节的时候自驾去横店呆了两天。在过去的很多年,一直自以为是一个工作狂。虽然经常被老爸吐槽,要把家庭和生活放在第一位。可能随着年龄渐长,才能渐渐明白其中的滋味,这个世界好像与自己有关,也好像与自己无关,但是你的生活永远是你自己的。最近看到一个人生需要做好的主线任务如下:
flowchart LR
main["人生主线"]
title["人生需要做好的任务"]
main --> health["健康"]
main --> money["搞钱"]
main --> emotion["感情"]
health --> body["身体"]
health --> spirit["精神"]
body --> sleep["规律作息"]
body --> exercise["定期运动"]
body --> diet["健康饮食"]
spirit --> cognition["认知"]
spirit --> psychology["心理"]
money --> work["工作"]
money --> sidebusiness["副业"]
money --> finance["理财"]
work --> intensity["工作强度"]
work --> salary["工资"]
work --> skills["专业技能"]
sidebusiness --> interest["兴趣"]
sidebusiness --> resources["资源"]
finance --> reduce["降低物欲"]
finance --> management["财务管理"]
emotion --> family["亲情"]
emotion --> love["爱情"]
emotion --> friendship["友情"]
family --> noburden["不内耗"]
family --> nocontrol["不控制"]
family --> regularcontact["定期沟通"]
love --> support["相互支持"]
love --> communication["充分沟通"]
friendship --> gathering["定期聚会"]
friendship --> organize["定期整理"]
title -.-> main
其实这么看来,生活本身也没有那么的复杂,也许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要素的权重存在不同。正如此刻正是周日的早晨,窗外微风习习,鸟语花香,昨夜的潮湿氤氲在柔软温暖的风中,嘬一口手冲咖啡,迎来一天的好心情。
工作的意义
进入到新的项目组,意味着不同的管理模式,由于是集团重点项目,又是多头管理,因此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幸运地是,自己能够独立负责一条线,具有较大的决策权,在整体的方向上和推进节奏上,能够基本满足自己的预期,这种工作模式比较符合自己的偏好。
但是似乎项目做好了,除了自身的项目经历又多了一个而已,对于自身的成长和思考提升有限,对于晋升和年终奖似乎也影响不大。
于是就有一个问题,工作的投入度到底怎样是合适的?经常被女票吐槽,工作容易上头,操着老板的心,不值当。在前几年,自己其实不以为然,因为所有的项目都是成长,随着经历的累加,项目对于自己的提升其实渐渐变的有限。此外,渐渐认识到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存在各种偶然性,个人的努力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因此,这种认知的转变,势必让自己去思考,5年的工作经历之后,如何对待接下来的工作?
今年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面试了非常多的候选人,由于基本要求是5年以上的经历,但是其实聊了一圈下来,发现大家在5年之后,整体的差异性在项目经历上似乎不是很明显,多数人的简历其实是项目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不足,同时思考也不足,乏善可陈。整体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如果你是优秀的,简历会非常优秀。如果你不是优秀的,简历会和很大一部分人的基本不存在同质化差异。其实看自己的简历内容,除了写了差不多10年的技术博客,有一些star还不错的开源项目经历,有一些独立操盘的小产品等,似乎也不存在较大的亮点。
一个5年的算法和一个10年的算法到底有什么不同?一个算法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创业的困境
大三到读研之前,自己通过技术入股参与到一个创业公司的建立,那种沉浸式的快乐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有幸在较早的时候体验过老板思维。读研之后工作至今,这种思维一直伴随,但是今年似乎打工思维逐渐变得强烈。在不同的团队经历过各种不同的事情,比如团队业务负责人逐渐被边缘化,+1突然被撸秃,某个很努力的同事就是拿不到好的绩效等,戏谑的说,好像逐步认清了职场的真相,哈哈哈,我倒希望自己是错的。但是好的地方在于,自己只是开始去承认这种问题的存在,但是没有过度关注,在聚焦真正的价值上,从未动摇过。
去年做了搜医搜,就是要验证自己的独立全栈能力。今年逐步看到一些机会,比如财税方向,医疗方向,零售方向等,但是似乎又很难验证是不是真正的机会?有些时候会丧丧地说,好像做2B也不错。虽然从21年11月以来,大模型如火如荼,而自己似乎也刚刚好赶上了,但是思来想去,似乎也并不存在真正的机会。如果本着长期价值去,可能在没看到曙光之前大概率就死翘翘了。因此可以看到很多timing的生意,包括manus等,这让自己慢慢去思考,投机是合理的?赚快钱的逻辑似乎在接触到的一些创业者身上能够感受到一些。MCP依然不是创业者的机会。
似乎很多机会最终都是大厂的机会,大厂可以用足够的资源把想收的价值都给收到。朱啸虎在前不久的中关村的演讲被一些比较专的创业者喷的很凶,之前的文章中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但是回归到真实世界,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真实世界,都是血淋淋的。从来都是黑暗森林法则,大佬吃肉,其他人喝汤,如果大佬连汤也要喝,其他人只能饿死。
但是转念一想,OpenAI的ChatGPT,DeepSeek,Anthrophic的Claude Sonnet,也是我自己能够真正承认的硬核工作。
作为其他人中的一员,我不想被饿死,也不想被撸秃,但是我也有房贷要还,于是我该怎么办就成了一个问题。
回归自身
从去年开始,自己就逐渐退出很多所谓的技术讨论群,取关很多公众号等,一年过去了,自己似乎并没有错过很多东西,重要的是,随着自己逐渐变的更老,一个好处是你会很容易判断这个事情是否是重演,只是演员不同了,导演变了而已,而你还是那个过客。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讲故事的人变了。听故事的人好像也变了,但是我没变啊。
自己的共情能力似乎也变得更强了,更容易形成一些非共识。因此,我认同杨值麟的《向延绵而未知的雪山前进》中的大多数观点(这里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讨论这个话题),我也为竹间智能《我要活下去,才能看见梦》而唏嘘,更为《从DeepSeek R1到哪吒2:中国用户知道什么是好产品》而感到激动。
回到自己开博语中写的一句话,人只有永远保持清醒,才能看到真正的价值,所幸自己从来没有忘记。
世界从来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我需要更多落子无悔的智慧。
扫码加笔者好友,茶已备好,等你来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