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年7月实习到20年6月从艾耕科技离职,近两年的时光。从20年6月加入微洱科技到20年9月主动辞职,满三个月的时间。此刻,刚跑步回来,写下这段文字,内心很平静。

艾耕离职时,写给同事们的文字:

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NLP二年级小学生即将从艾耕毕业。回顾在艾耕的求学经历,从第一次的实习总结报告,到转正时的工作总结,到即将毕业时的这篇离职交接文档,感慨很多。回顾和艾耕相识相知的近两年时光,收获满满。 斌哥和各个NLP组的Leader们有很多值得自己深入学习的地方,部门同学基础扎实,热爱技术,很多时候在和他们的讨论中都能受益匪浅,得到很多有启发性的想法。除了NLP组,认识了很多CV组和产品组的同学,大家平等交流,开放讨论,互相学习,这样形成的氛围注定让人无限留恋。打乒乓球虽然2:1不敌韦啸,但是希望自己无论在技术视野,还是乒乓球技上都能持续精进,争取改日一战。当然,我们的行政/HR的小姐姐和小哥哥们也都很棒! 最后,感谢大家的强势Carry,同时祝愿艾耕的小伙伴们工作顺利,天天开心!咱们来日方长,江湖再见吧。

微洱离职时,写给同事们的文字:

离职,幸会。

出走江湖的第一步,折了。在背负巨大负能量的痛苦状态中,咬牙坚持到项目上线了,但是终究还是败给了自己,撤了。

写了四年多的技术文章,被好多平台也盗取/转发了不少,但是,这篇文章想写给自己。

想一想,自己是幸运的。艾耕给了自己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沉淀了NLP的知识体系,形成了让斌哥(CTO)点赞的做事方法,几乎和所有NLP组的同事成为好朋友,虽然常说职场同事很难成为朋友,但是在艾耕,我们都做到了。以至于都离职很久了,组里合作的实习小姐姐的工作细节还是会咨询我,我自然也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如今小姐姐已经转正,我也跟着很是开心。其他同事也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NLP技术上的问题还是会和我讨论,我其实很享受这种状态,也很珍惜这些好朋友,大家是真的喜欢NLP,所以愿意去做。

在艾耕离职时,和各个Leader还有啸哥聊完之后,斌哥的离职审批留言:“感谢你对艾耕做出的贡献。”,寥寥数语,至今印象深刻。

艾耕是一个让很多同事归属感很强的公司。我离职时认为,艾耕的NLP团队可能是杭州最棒滴!

加入微洱的初衷是,我已经在艾耕做了很久的NLP基础技术,可能是时候去做一下业务,寻求其他的价值了。微洱是国内智能客服赛道的大玩家之一(其他大玩家,包括乐言,晓多,店小蜜),在之前(2019年11月)的文章NLP,吹爆与落地中,已经表明一个观点:智能客服可能是NLP落地最好的赛道了,没有之一。

如果没有在这个最好的NLP赛道上跑过,何谈NLP落地?于是信心满满的加入了微洱NLP团队。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虽然在微洱NLP团队做的很辛苦,但是同时也是幸运的。痴行(算法团队老大)和刀哥(NLP团队老大)给了自己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做一个足够复杂完整的事情。

在想要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几乎每周周五(周五大家一般不加班,早回家),会和刀哥在公司的天台深聊到很晚,聊自己的痛苦,不适应,挣扎,想放弃但是又心有不甘,事情还没做成就撤,太特码傻逼了。刀哥敞开心扉,给出了很多建议,工作开展上也给予了最大的帮助。

在离职的最后一天,和痴行在天台聊,香烟缭绕中,他说,你很聪明,再试一试,不行再撤(我一直不喜欢别人用聪明来评价自己)。他说,你在艾耕形成的做事方式是不行的。他说,要赋能AI,不是AI赋能。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他也曾带来一些指导,所谓“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做事很重要”,“主观问题要客观化”等等。

同样,和各个组的Leader第一次在天台聊,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我不喜欢其中一位Leader讲的,“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引用自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喜欢“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离职了,虽然是裸辞,很多人会不解,但是其实挺开心的。

离职后的这几天,仍旧有团队其他项目组同学找我聊一些技术问题,问我下一步打算。我想,虽然在微洱NLP团队的这三个月,自己并不开心,但是没有让其他同学不开心,能够帮到一些同学,也算是没有遗憾吧。

离职,幸会,故事结束了。

这段时间,我会不自觉的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幸福到底是什么?离职之后,我才闻到刷牙时牙膏的味道,一种久违的味道。自渡者有天渡,人不自渡,天也难护。我需要的是自渡。

接下来的内容,主要写一些围绕这段经历的观察和思考。

(1)做业务,还是做技术?

一个做NLP基础技术的同学,会崇尚学术上的前沿工作,会极端重视自己的技术体验。这里的体验包括自己是否正在优化看起来Fancy的模型,自己的VIM和工作栈是否便捷和高效,自己正在写或者优化的代码是否优雅干净高效。他会觉得代码能用这个标准是Low的,他会觉得用词典,写规则是Low的,他会觉得跟不上学术前沿是Low的,他自然会觉得写业务逻辑是Low的,不做NLP基础服务是不能接受的。

一个做业务的同学,会以解决具体业务问题为乐,与具体技术无关。写规则是可以的,必要时堆人可以解,也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知道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业务,技术存在的意义还是要结合场景解决问题,带来业务提升,自己也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从一个技术驱动型团队转向一个业务导向型团队,终究是一个坎。前者做的越深,切向后者要付出的心态上转变和工作方式上的变化也更大。反之,就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热爱NLP,但是不要痴迷模型,先做出一个技术上虽然Low,但是能用的东西,然后在迭代的时候尽情探索吧。技术上的Low,只是个人观念上的问题,能解决问题的技术都是好技术,心怀敬畏。此外,复杂业务中对技术的要求并不低。

所以,用什么样的态度审视自己做的技术,切入点是重要的。

(2)混乱和有序

在艾耕形成的做事方法之一是做正确的事情,用标准的流程做事。比如,一个系统要精确评估每个环节的指标Diff,要能够量化每个环节优化的提升,个人理解这是一种有序的状态。有序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迭代速度看起来较慢。在微洱,会感受到一种混乱的状态,代码可以写的很糟糕,但是能用就行。上线有Bug,及时能修就行,速度和持续的产出很关键。

这种状态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不可控感,如果用艾耕的做事方法做事,会感到可控但是速度上会慢(起码短期看上去,会慢一些),这些在微洱团队是不可行的。

我仍旧在思考这两种状态,并不含有褒贬之分。刀哥曾说,微洱确实很乱,但是公司的持续增长也是肉眼可见的,乱中可能带来一些业务创新。

(3)电商智能客服赛道的上限在哪里

智能客服是短期来看,NLP落地最好的赛道,但是上限在哪里?考虑问答相关,目前多是求解FAQ问题,也就是一问一答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涉及的基础NLP模型单一,并且技术的门槛和要求不算高,也就是说技术成熟度已经满足产品需求。

差异化的来源之一在于:谁能做的更细?谁的销售团队更强?NLP技术在更细的问题上,技术成熟度不高,比如区别是否含有“不”,比如区别更细粒度的意图,比如更加鲁棒等,针对该点在技术上玩家们的区别不会很大,但是做技术的同学可能会比较苦逼,ROI应该也不会很高。

简而言之,简单通用技术上大家都会用,成熟度高,难的技术大家都一样,都很差,这样就基本意味着不会带来技术上的差异性。

在之前的文章中,讨论过产品设计范式上的同质性问题,那么基本就剩实施和销售了。

当然,可以做更细粒度的产品设计,可以基于对话场景做推荐,营销等,但是受限于场景,想要抻开,难度想必很大。

技术上开始向更细的问题做,产品上做更细的用户需求,基本意味着空间应该不大了,芝麻也要。但是,存量市场,腰部用户依然在,那么谁的销售和实施厉害,谁就能拿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个人结论是:赛道成熟度已经较高,技术和产品空间不大,销售和实施空间还有,整体看,上限在不远处。该赛道虽然目前是最好的,但是并不是未来。未来在哪里,我还看不清,但是我看过当下最好,也算是没有遗憾。智能客服公司如果不寻找其他的增长点,体量很难撑大。

此刻,夜已深,雨后蟋蟀声乱。求道之人,为法忘躯。无需鼓励,砥砺前行,当如是。

这就是我想对自己说的话。

我说,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