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四月十三日,报告第一天。二零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报告第二天。早上的报告没有去听,还被老板逮个正着,囧;我们实验室是会务组,从北京返回学校,刚好赶上一大波Talk,也赶上了干活儿。读研期间,学院关于DM/ML/DL/CV/AI方面的Talk一向很少。这一波,估计把未来一年的Talk都给省了,逗乐。

《Kernel based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Method with General Kernel Functions》,是深圳大学的陈文胜老师带来的,讲了他的一个工作UKNMF,是Kernel NMF的一个推广,个人觉得类似generalize的工作,还是可以去尝试一下的。整个Talk很数学。

《面向大规模多模态机器学习的异构并行处理方法,平台与应用》,该报告由湖大的李肯立,同时也是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带来。Talk中提出,CNN的并行性,可以从位级计算并行,神经元节点内计算并行,神经元节点间计算并行,层内并行和层间并行五个方面来处理。同时,在处理方法中提到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是通信优化,具体来讲可以利用模型压缩,张量压缩的方法来提升通信效率;采用节点内和节点间的流水线处理技术和数据复用技术(避免重复数据传输)。

《Research Progress of Dynamic Fuzzy Machine Learning》,这个Talk是苏州大学李凡长教授的,他在1994年提出了“动态模糊逻辑”,围绕这个概念,一直做到了今天,做出了很多工作(发了很多Paper)。报告中给出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的各自五个原理,分别是一致性,对称性,泛化性,可度量,小样本;分解,扩展,表现,度量,拓扑;原理上的定义和阐述,对我而言,目前显得非常困难,但是直觉上是认同的。从参考文献上来看,这个概念已经应用在了机器学习的多个任务上,包括有监督,无监督等,在展望未来部分,李教授提出未来继续做的工作将围绕dynamic fuzzy deep learning,dynamic fuzzy category learning,dynamic fuzzy topology learning三个方面具体展开。搞模糊的有很多学者,但是从1994年坚持做到今天,并且和机器学习,过程控制等多个方面建立联系,属于非常基础性的工作,这从一定上启发研究者要做基础性的工作,影响力更大,产生的价值更多。

东南的耿新老师的报告是关于标记分布和标记增强的,这两个概念也是他们自己提的。个人感觉这个Topic没啥意思,不过发Paper还是可以Follow的,这里就不谈了。耿老师是学术界新星,自己看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然后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真的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中的博弈和近似均衡》,是南京大学的高阳老师带来的Talk,我们实验室的常客了。在和高老师交流的时候,高老师骄傲的说,阿里那边做强化的都是我们的人。高老师总结大数据的关键技术是表示技术,学习技术和推理技术。这里翻翻教材,基于逻辑的演绎推理方法适用于小规模问题;而结合统计的归纳推理方法适用于大数据场景;直到面对复杂决策的动态推理技术。强化学习的本质在于Trial and Error(奖惩和试错),抽象模型包含reward,action,state。Talk中提到一个经典的博弈均衡解概念:纳什均衡,同时提出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相矛盾的本质。特意问了一下强化学习的落地情况,高老师说他不清楚啊。阿里巴巴2018年春节期间推了一本电子本《强化学习在阿里巴巴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其中总结了阿里巴巴和其他高校,研究单位等合作的几个关于强化学习的报告应用于自己的业务中,落地场景具体怎样,不太清楚,报告中反馈不错,高老师也不知道。

《Built-in Feature Selection with Application in Machine Learning》,由福建师范大学的陈黎飞教授带来。回顾了维度Reduction的两类方法:Feature extraction(creating a subset of new features by combinations of the existing features)和Feature selection(choosing a subset of all the features).其中Feature selection包括Non-linear reduction(e.g., Kernel PCA)和linear reduction(e.g.,PCA)。整个报告更像是一个tutorial,其中也谈到了他们组近期的一些工作。

北邮杜军平老师的《基于时空特性的在线社交网络搜索研究》,讲了各种技术在微博社交中的应用。PPT做的很棒,个人感觉像在讲基金本子,学到的很少。

团队大腿吴小俊老师做了《Deep Learning Meets Shape Analysis》,Shape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报告中纪老师问吴老师,你是怎么说服你的博士生做Shape的?在报告的最后,做了自己对于DL发展的几点感受:AutoEncoder is very unique;Layer wise learning is a breakthrough;semantic extraction is a milestone;CNN is a practical model;ResNN is a shortcut;GAN is a new horizon;Combination and/or Fusion is the main method borrowing ideas from NN, PR, ML or even other disciplines.个人对最后一点感受颇为认同。

沈红斌老师是我们大团队出去的老师,也是吴老板最为引以为傲的学生。做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相关,从江苏科大被挖到上海交大,杰青。报告期间表示,希望我老板能够做出更好的多目标优化算法用于生物信息学科。本科第一,优秀硕士论文,优秀博士论文,很努力,很优秀。报告组织合理,思维严密。

整个报告听下来最有收获的是厦门大学纪荣嵘教授的报告,提问环节一连提了三个问题,会后也交流了一些问题。报告回顾了DNN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small training set;biased training distribution;online/incremental learning;un/weak supervised learning;inside DNN Black box;complexity of DNN(large parameters;high flop(floating point operation)),DNN的常用压缩方法:parameter sharing;parameter pruning;matrix decomposition;DNN的常用加速方法:binary network;structured pruning;tensor decomposition;他们组和腾讯优图,滴滴有很多模型压缩和加速方面的工作,具体可以阅读纪教授在人工智能前沿讲习班的文章深度神经网络压缩及应用

总结:两天的报告,第二天早上没有去听。提了大概五六个问题,晚上被老板拉去陪大佬们喝酒,还被几个大佬和同团队的老师夸了一波,嘻嘻。得到的几点认识:第一,搞研究要盯着一个点儿做深做细,从报告老师,从黄博,从我老板等都可以看到,只要做的足够深,足够细,一定可以做出有价值的工作,起码发Paper。第二,要注重原创精神。耿新老师和李凡长老师这些年都是做自己的东西,虽然自己的工作还是要和领域经典工作一块协作,但是做自己的东西很是令人敬佩。第三,部分研究要落地。纪老师的关于模型加速和压缩的工作不但引起了我个人的兴趣,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参会老师的兴趣,人气很旺。第四,和第一点相承接,要相信自己做的工作,不一定要赶热潮。比如NMF,比如kernel方法,比如Reduction等,还有很多人在做相关的工作。